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嬿郅

那年,雪倾城……

 
 
 

日志

 
 

引用 诗拗救(2005讲课记录)  

2010-05-30 14:26:31|  分类: 嬿郅引用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本文转载自爱诗爱酒爱美人《诗拗救(2005讲课记录)》

 

引用

爱诗爱酒爱美人诗拗救(2005讲课记录)
拗救
  

 拗救
 就是对中古律诗中的拗句(即平仄的运用不符合一般的规定的句子)按照一定的方式加以补救,即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上把另一个该用仄声字的易为平声字或相反,使平、仄声字的比例基本上恢复平衡状态。这一“拗”一“救”,合起来便称为“拗救”。古代格律诗中,一般是有拗必救,拗救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本句自救”,一种是“对句相救”。 


 本句自救
 


格律诗拗救的一种。在出现拗句的情况下,通过本句调整平仄用字来使平仄字的比例恢复正常的做法,叫做本句自救。一般是第一字(五言)或第三字(七言)拗了,则用第三字(五言)或第五字(七言)来救。如第一字本当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则把第三字的仄声改为平声。例如救孤平就是常采用本句自救的办法。还有一种情况,是在五言“平平平仄仄”与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式中,五言句的第四字与七言句的第六字本当用仄而用了平声,那么就必须将本句的第三字(五言)或第五字(七言)的平声改为仄声字,写成“平平仄平仄”或“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拗句,宋人很喜欢用,形成一种习惯性的特殊拗句。例如杜甫《秋兴八首》“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上句的第六字用了平声的“王”字,便在第五字处用了仄声字的“降”字,这样就“救”回来了,这也是“本句自救”。


 对句相救
 


在出现拗字句的情况下,通过同一联的对句调整其平仄用字,使之在上下两句之间,平仄声字的比例基本恢复平衡,这叫做“对句相救”。一般是出句第三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则在对句第三字该用仄声字的地方改为平声,以求补足。如“仄仄平平仄”或“平平仄仄平平仄”的句子,第三字(五言)或第五字(七言)该用平而用了仄,成了“仄仄仄平仄”或“平平仄仄仄平仄”,那么,就应将对句从“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三字(五言)或第五字(七言)改仄为平作为补救。写成“平平平仄平”或“仄仄平平平仄平”。这便成了“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或“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了。例如孟浩然《留别王维》“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上句“竟”字拗,下句“空”字救。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上句“自”字拗,下句“空”字救。
 还有一种对句相救,是五言的“仄仄平平仄”或七言的“平平仄仄平平仄”中,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本该用平而用了仄,就必须在对句的第三字(五言)或第五字(七言)将仄改平以资补救。其句式变成“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或“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例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第三、第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出句的第四字本当用平而用了仄,便在对句中的第三字处将仄换为平,这便是对句相救了。

 

 

我上大学时,就这没搞明白,害我30岁才会弄个诗。你们都别晕,律句弄明白否,拗救一点不难,因上课一周一次,上次大家没消化,现全体晕菜,无妨,回头自然明白。听好,不做作业则不明白!!!

  评论这张
 
阅读(200)| 评论(4)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